当前位置:首页 > 百可关注

提升组织力 引领基层社会治理

发布时间:2018-01-02          作者:郭为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其中,对党和国家社会治理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也更直接的要求。一方面,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社会建设,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对此,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主动适应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新形势,认真按照社会治理新要求,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推进基层社会善治,是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基层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使命,应该摆上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和工作日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之内,追求基层社会善治、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谋划,需要在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中结合基层党组织建设谋划。实际上,十九大报告也我们提供了明确的思路指向。报告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党支部要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

一言以蔽之,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是今后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要求。这一新要求,是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启示,也是因应改革开放以来党和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的新对策。

以严格的组织边界、严密的组织体系、严肃的组织纪律为显著特征的中国共产党,秉持“组织起来”的行动策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把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国家与社会,整合成为一个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独立自主人民共和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实现了对基层社会的高度整合并以此为前提实现各种要素资源的高度集聚,完成了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原始积累。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以其强大的群众组织力,去教育群众、动员群众、武装群众、团结群众,集聚了革命和建设所需要的最广泛的人民力量,践履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真理信条。组织起来,这是党的建设与党的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一条基本经验,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改革开放以来,以简政放权为主要取向的改革政策的实施,给党、政府和社会的组织化状况带来很大影响。一者,农村人民公社解体,城市单位衰弱,国家制度作用于基层社会的组织化力量大为削弱,社会得以被国家解放并且释放出极为强大的活力和创造财富的能量;二者,基层社会铁板一块的组织化状况逐步松动,呈现局部原子化与局部自组织化并存的新态势,在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对社会的影响力号召力下降;三者,由于急剧的体制变革、快速的人员流动以及许多领域的党组织失去行政权力的依托,一些党的基层组织出现党员意识淡化、纪律松弛、组织涣散、党内政治生活不严肃不规范等问题,党组织自身的凝聚力战斗力下降。

进入新时期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纯洁性性建设主线,基层党的组织建设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党在基层社会许多领域重新组织起来并发挥作用;党的组织方式和活动方式持续创新,促进党组织的活力提升,凝聚力战斗力增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及服务型政府建设,扭转了基层社会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的局面,改善了党组织的整体形象,提升了党组织的影响力;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方针举措的持续深入落实,尤其是针对老百姓身边腐败的大力整治,大大提升了党组织的整体威望,使许多基层社会各界群众对党和政府重拾信任和信心;如此等等,为当前“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安全全面加强”局面的形成,提供了结构化形塑和组织化保障。

当然,当前基层社会多元化、流动性、分散化状况仍在持续加深,人民群众的表达诉求、参与要求、权利观念、法治意识仍在持续增长,如果党委政府的上层建筑不能及时调整改革以适应基层社会的新状况、新需要,那么,社会整体离散化与局部自组织化的趋势将会持续,党委政府在基层社会中的影响力号召力下降的趋势将进一步加深,长此以往,将影响到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基层不牢,地动山摇,提升组织力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十九大报告提出,“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这“四力”是全部战斗力的集中表现;对基层社会而言,这“四力”是党引领治理的整体实力表现,其中,群众组织力更是党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直接能力和实力表现。当前,首要的要以党的基层“再组织化”为前提,增强群众组织力,进而引领基层社会治理。

“组织起来”的行动策略,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党自身的组织化,以提高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委衡量标准;二是党组织对基层群众与社会的组织、动员、教育及引导,以党的号召力影响力为衡量标准。这是“二位一体”的行动策略,是提升组织力的题中应有之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 “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论断所示。对此,要着力提升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把分散分布在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党员重新组织起来,在实现流动党员重新聚合中实现再组织化;要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为主要抓手,“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在转化“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中实现再组织化;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花大力气培养提高基层党员尤其是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主体素质,填补扩充壮大基层党组织的物质保障实力,在强健基层党组织肌体中实现再组织化;要坚定不移地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决策部署,惩治基层老百姓身边的腐败,激发基层社会正能量,在优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生态中实现再组织化;等等。

群众组织力是面对基层社会治理提升组织力,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广泛深入地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我这里所提出的只是一些粗浅想法,只简单涉及党的基层组织自身的再组织化,而对于社会治理的组织化引领,由于思考不深,发言时间也有限,需要另文阐述。




作者简介:

郭为桂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党建教研室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