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新主角—街长制
现代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管理。与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相比,城市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却相对滞后。三明市梅列区以社会治理理念为指导,进行了城市管理街长制的探索和实践,较好地解决了以往城市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实现了城管从管理向治理的跃升。
从单一走向多元的街长制
传统的城市管理的模式,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条块不清,职能交叉,往往是“都管都又不管”,相互扯皮,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以罚代管的问题较为普遍。另一方面,传统的城市管理效率低下,一项工作的流程至少要走上4-5天,而且城市管理往往还要面对单打独斗的囧境。梅列区党委政府清醒地意识到,要破解这个囧境,必须立足于社会治理的新视野,建立多元治理的新格局。于是,梅列区街长制就应运而生。
梅列区于2013年起在4条主干道试点实行城市管理“街长” 责任制。2014年“街长制”延伸到全区。梅列将全区46个路段划分为11个一级路段、16个二级路段、19个三级路段,各镇、街道,社区、城管大队领导担任路段街长,区直各部门配合联动。2015年起,根据路段管理实际情况,又将辖区原有46条路段整合为35条管理路段,镇街总“街长”由各镇街主管担任,路段“街长”从班子成员或社区主任中产生,工商、公安、城管大队、卫生、环保、社区等部门委派责任人为路段管理成员。根据各路段业况不同,制定具体巡查、管理方案。同时,细化量化镇街城管中队日常管理考核,对各职能部门人员落实网格化管理,定人定岗,一线执法,使城市管理服务工作更贴近社区居民。
梅列区街长制虽然基本上还是由各部门工作人员组成,但主体多元化的治理已经在路上。通过“梅列微城管”,居民与城管工作人员的沟通更加顺畅,居民发现问题可以随时在“梅列微城管”公众服务号上留言投诉;“微城管”工作人员通过微信群,及时通知社区工作人员实地查看,确认情况后即安排人员加以解决,并给予投诉居民及时答复。对于如何实现多元治理,梅列区各街道也都将进行了自己的探索。如徐碧街道将“街长制”与社区管理结合起来,在“街长制”管理基础上,探索建立了“三长制”管理模式,即街长、巷长、楼长一同纳入到城市管理范畴,进一步深化和延伸了城市管理。徐碧街道有6个街长、9个巷长、277个楼长,涉及街道、社区、居民三个层面,可以说“全民”都参与其中了。公众的参与极大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
2015年7月21日11点17分,城管工作人员在巡查中发现上河城桥头大型广告布破损有碍市容的问题。11点39分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随即赶赴现场处置,并发回整治后的相关照片,整个过程耗时仅12分钟。7月22日19点54分,圳尾社区上报劲松路5盏路灯不亮,市城管局分管领导及时协调市政部门抢修,当天22点42分,就已修好其中2盏。居民参与城市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受到居民的好评。
街长制的好帮手“梅列微城管”
梅列区在推行“街长制”的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了“梅列微城管”微信公众号,开拓了街长制成员与社区居民,互动治理城市的新天地。
“梅列微城管”中,街长制的主体人员99人日常在线(其中有市、区分管领导,5个镇、街道主要负责人及分管领导,21个社区主任、卫生员,11个城市管理职能部门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联系人及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主要领导、各中队队长等)。在微信工作群中,群内工作人员无论是自己实时发现还是接到举报的城管案件,都第一时间上报微信群,群内根据网格化要求,第一时间落实归属、第一时间派工,从而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梅列微城管”平台开通以来,受理案件7000余件,接收案件照片12000余张,其中最高单日接收案件照片300余张,所报城管案件均得到及时办结。“梅列微城管”的建立,不仅拓宽了城管信息来源的渠道,减少了中间环节, 而且避免了管理服务的“盲区”和“真空”,进一步推进了城管工作的“精细化”。
2015年8月20日,梅列区徐碧新村居民在“梅列微城管”公众服务号上留言:“我要反映徐碧新村79幢楼前水沟堵塞发臭,无人处理”。“梅列微城管”通知社区卫生员实地查看楼幢卫生情况。社区卫生员和投诉居民取得联系,找到隐蔽的卫生死角盲区,及时清理疏通。疏通完毕后第一时间作了答复:“您举报的问题已处理,谢谢您对城市管理工作的关心支持”。对此类原有管理盲区,利用居民参与监督,进一步推进了管理精细化,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
从“运动管理”走向“常态治理”
一些城市在城管中频繁使用“集中整治”、“专项行动”等手段,这是典型的“运动式”。运动式管理,反映了常态治理能力不足。“运动式”,虽然可以收到明显的短期效果,可以弥补常态治理能力的不足,但其缺乏系统性,无法达到长治,也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追求相悖。梅列区“街长制”重视在制度框架中按照相应的流程规范运作,使城市治理逐步走向了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街长制为城市治理常态化提供制度保障。与传统的城市管理体制相比,街长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解决了“三个明确”。一是明确“由谁管理”。梅列区将管理区域分为三个级别、若干个路段,实行规范化管控的道路均有专人负责管理,确保市容秩序和环境卫生管控责任精细到每一个环节。二是明确“管理什么”。“街长”岗位职责非常明确,其主要职责包括劝阻和查处本片区(路段)内无照流动经营、跨门(占道)经营、违章停车、非法设置户外广告、违规清运建筑垃圾以及“五乱”行为;实时监控环境卫生状况和“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情况等。三是明确“管理标准”。对“街长”实行目标管理考核,将考核结果与晋升提拔、年终评优评先挂钩,每月一考核、每季度一通报,有效克服“管与不管一个样、管好管坏一个样”的弊端。“街长”责任制,促进了“市容管理、道路交通、五小行业、市场创优”等方面的“日巡周查月评季通报”管理制度的完善。“街长制”通过科学制定规章制度和规范运作流程,很大程度改变了以往突击式、运动式、应付式的城市管理方式,使城管制度化、常态化水平不断提升。
城市常态治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育城管与居民的和谐关系。城市常态治理更突出地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强调社会方方面面的参与,强调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而不是政府的管控。传统的城市管理以政府为单一管理主体,未能充分调动与发挥社会公众的积极性,忽视居民的需求和感受,从而导致管理人员与被管理者对立严重,冲突频发,负面新闻不断,特别是在互联网上,城管问题一直是网民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每有城管和居民冲突发生,公众和舆论无一例外站在后者一边谴责前者。梅列区的“街长制”、“梅列微城管” 从现代化的城市治理要求和城市居民的需求和感受出发,努力提升公共管理服务水平,从而缓解了社会矛盾,增强了居民对城市管理的认同和参与,促进了城市稳定与和谐。
2015年9月28日下午,居民投诉梅列区梅岭新村50幢101室住户违法搭建卫生间。梅岭社区居委会看到投诉后,及时通过“梅列微城管”上报。9月30日,列东街道办、区治违办、区城监大队、梅岭社区等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队伍对该处违建实施了强制拆除,拆除了违法搭建的卫生间,恢复了原状。10月6日,“梅列微城管”获悉,业主再次在护坡上违法搭建钢结构平台,当场进行了制止和查处,并要求业主在3日内自行拆除。10月10日,在业主拒不整改的情况下,再次依法拆除了包括围墙、水泥台面和钢结构基础在内的所有违建设施。居民赞扬城管工作有效率,拆的好,一片点赞之声。
[三明市梅列区城管委提供素材
福建社科院周道华撰写]
专家点评
本案例从社区治理的层面,介绍了三明市梅列区进行城市管理街长制的探索和实践。街长制的突出特点,在于对原先社区管理的具体事项进行细化、量化和延伸;同时,通过网络信息手段实现快捷反应,加强各相关职能部门联动,较好地解决了以往城市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街长制与微信信息是结合互生的关系,因快捷及时,避免了问题积压,也就使原先城市管理的运动化,变成了常态化;同时,因人人都能轻而易举地参与管理,并显而易见地共享管理的好处,城市管理也就更切合居民需要,从而实现城管与居民的和谐关系,这就实现了城管从管理向治理的跃升。
这篇案例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在信息化时代很典型而且很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微治理的好模式,细读起来很受启发。案例第一部分讲从“单一走向多元”,提到传统城管“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而新治理是“多元治理新格局”,这似乎有些矛盾。笔者理解,关键不在单一走向多元,重要的在于信息技术带来的平台变化——多元主体能够借助信息平台,直接、平等和快速地交流,实现城市管理中共建共享。
福建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研究员许维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