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可关注

发挥核心作用 书写西昆新篇章

发布时间:2018-01-10          作者:白 暑 陈 伟

——大地之子项目专家西昆村调研侧记





11月30日,大地之子项目专家陈劭平、林立鸿和福州市汇贤公益张欣,披着寒风细雨来到“江南孔裔第一村”——福鼎市管阳镇西昆村调研。清朝康熙年间,孔子第64代孙孔尚荣、孔尚志兄弟从拓洋迁居到福鼎西昆村,从此西昆村成了孔子后裔在江南最大聚居地。全村现有孔姓860多人,占全村人口近40%。

福鼎市管阳镇西昆村党支部书记孔庆平,2006年3月结束在外经商生涯,回到家乡,开启他振兴村庄的梦想。在孔庆平的心目中,振兴家乡的目标就是要把西昆村打造成冠有第一村名号的村庄。为此,他回村之前,先后参观了全国37个冠有第一村名号的村庄,从中追寻打造第一村成功的足迹。

西昆村素有种植白茶的传统。孔氏族人迁居到西昆村,至今有300多年有历史,民间有“北有山东曲阜,南有福建西昆”之说。西昆村保存孔氏家庙、孔氏族谱、孔墓、孔宅等历史遗存。根据西昆村的人文自然特点,孔庆平把复兴西昆村的梦想,锁定在以白茶产业为支撑,以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为特色的“江南孔裔第一村”上。




孔庆平2009年担任西昆村党支部书记后,踏实地实施他的梦想计划。2009年,组建西昆竹业专业合作社和西昆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目前,西昆村上规模的茶厂5家,其中孔家作坊年产和经销茶叶250多吨。茶叶种植规模从2009年的2800多亩,扩大到2016年的8500多亩,人均茶叶收入从6800元,扩大到2016年的23000元。2010年,建立德成传统文化学校,弘扬儒家文化。每年9月28日举办祭孔大典。2012年6月,西昆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后,推行“一元钱保护老宅的理念”(即承租人只需每年付一元钱租金,就可以租到一座老宅,租期30年。承租人负责修缮老宅。)在精确扶贫方面,通过组织有机茶叶合作社,把13户贫困户组织起来,激发他们内动力,2016年实现脱贫,每户收入达到2万多元。2017年,联合企业、学校在西昆村推广垃圾分类理念,促进西昆村保洁。西昆村的历史与现实交融的特色,吸引了村外的资源导入。宗客网打通了白茶销售的通道,心耕之家来了,德成学校吸引了外地的家长送小孩到这里就读,不少家长成了志愿者。

孔庆平撑着雨伞,引导专家们在霏霏寒雨中,漫步在村道上,先后参观德成传统学校、“心耕之家”、孔子作坊等西昆村景点。专家们感受到,这几年孔庆平把孔子后裔传统村落的印记有机地融合到西昆村的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中。专家们来调研的时间,正值孔庆平创业的重要节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发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强音,让他兴奋不已。大地之子第二期培训,到江浙一带参观现代农村建设,让孔庆平大开眼界。孔庆平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三农”工作的部署,结合西昆村的实际,吸收江浙现代乡村建设的经验,心中升腾起西昆村复兴的新蓝图。坐在“心耕之家”的接待室里,孔庆平迫不及待地掏出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自己的构想,滔滔不绝地向专家们抒发新梦想。

专家们知道,孔庆平的这些规划是有基础与底气的。在村支部的带领下,西昆村如今已经成为资源汇集的洼地。村里白茶产业初步形成,有10多家白茶企业,2017年白茶种植面积比2009年翻了近3倍,德成传统学校已经正式注册为民办学校,村外的小孩进来了,志愿者慕名来了,心耕之家入驻西昆村。江南孔裔第一村的牌子也越擦越亮,正为西昆村带来无形的财富。



面对这一切的变化,显然孔庆平看到了机遇,也看到了挑战。所以,他十分紧迫寻求答案。西昆村未来发展有三条脉络需要理清,一是白茶产业如何健康发展,为西昆村提供坚强的经济后盾;二是如何以德成传统学校为载体,使传统文化为西昆发展注入文化正能量;三是如何把心耕之家、志愿者等星星点点的社会力量,汇入农村社会建设的大潮中。

专家们知道孔庆平烦恼与希望解决的问题,都聚焦在如何发挥党支部的核心作用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农村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于是,在调研结束时,专家们与孔庆平认真探讨把西昆村打造成党支部坚强有力领导,实现传统古村落典型案例的可能性和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