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可关注

乡村改变需要合力

发布时间:2018-01-02         

——大地之子专家在福清鑫康茉莉花

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

鸿    

 

福清鑫康茉莉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下文简称鑫康茉莉花专业社),地处福清市东张镇华石村。11月14日上午,专家们站在鑫康茉莉花专业社的种植园里,举目望去,不禁想起哲人说过的一句话:如今只要用几个小时的车程,就可以让人们回到上个世纪的景象中。福清市东张镇华石村,离福州市不到2个小时的车程,但它实实在在是个被现代化遗弃的村落。在这里,在这深秋季节,虽然近处与远处有一座座钢筋水泥的农舍,但是要不是有茉莉园翠绿的点缀,那是一片浸透着落后迹象的土地。

 

 


华石村,人多地少,水利条件差。全村2280人,常驻人口1800人,农田1046亩,山地5600亩。自然条件制约了乡村的发展。年轻力壮的农民纷纷出外,不少人甚至还飘扬过海到国外打工赚钱,空心村的现象自然而然地在华石村展露无遗。一条受益多达100多家农户的村道,宽不足3米,5年来大家都希望拓宽它改变它。然而,一次次的希望归于失落。

从小就在华石这个侨村长大的何梅英夫妇,像孩提的伙伴一样承袭到国外务工的传统,从1999年开始到新加坡务工。2013年,他们决定回村创业。在父母的支持下,他们继承了种植茉莉花的技艺,2015年组建了福清鑫康茉莉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现在种植了160多亩茉莉花。合作社的茉莉花园,不仅为何梅英一家带来可观的收入,而且在静悄悄地改变着华石村。

30年前华石村有茉莉花茶厂,如今茉莉花的香味回到华石村。华石村村支部蔡辉书记告诉人们,在合作社茉莉园盛花期,村中的所有能上的劳动力都在花田里帮忙采花。采花对体力要求不高,算轻体力劳动,村里的老人都喜欢去他们家帮忙。“熟练者一天可以采摘茉莉花超过15公斤,一天收入两三百元没问题。”蔡辉书记觉得合作社不仅给村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更重要的是牵起了大家的情感纽带。种植与采摘茉莉花,为沉寂的村庄带来劳动的欢乐,融洽了村民之间的关系。何梅英说,农民看到在家乡创业的希望,不少人希望合作社扩大生产规模,把合作社茉莉园后面的荒山梯田开垦为新的茉莉花种植园。何梅英的心目中也有新的发展蓝图:精管现有种植园——流转荒废的梯田——整治山上的小溪——形成具有“果园、小溪、茉莉花”特色的农场。

 

 

 

大地之子专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吴宏洛教授,是福建省妇女理论研究会副会长、福建师范大学慈善研究中心主任,她对创业妇女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她在调研中,很想帮助导入资源,成就梅英的发展梦想。她知道梅英要实现梦想,还有不少曲折的道路要跨越。她情不自禁地向梅英介绍去年随同福建妇女科技考察团去台湾台一农场考察的情况,告诉梅英台一农场是怎么解决农残问题以及解决的路径,告诉梅英台一农场的鲜花菜肴。她还建议,福建省社会建设研究会帮助导入植物规划的志愿者,帮助梅英规划整个特色农场建设,让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专家在鑫康茉莉花专业社调研,恰巧碰到林炉生在这里寻求帮助梅英发展的方式。林炉生14年致力于改变乡村面貌,研究生读的是慈善专业,眼前正带着一位朋友准备在茉莉园做酵素、推肥改良土壤试验,解决农残问题。这,很快引起宏洛教授的关注。吴宏洛教授长期关注妇女问题和慈善问题研究。她认为,象梅英这样的女性,立足乡村创业,在成功改变自己和乡村命运中,不能单打独斗,必须倚靠合力。讲到合力,她十分强调专业和慈善的作用。于是,她与炉生围着梅英家的茶桌,象老朋友一样讨论起如何用合力,特别是慈善与专业的力量,帮助梅英发展。

 

 


令人欣慰的是,宏洛教授离开梅英家不到两天,林炉生就传来令人欣喜的例证。前文提到的,5 年没修成的那条受益多达100多家农户的村道,经过他提议,林文镜基金会率先捐资一万元,从而带动不少村民自觉捐款,在村委会何忠清主任的推动下,捐款的村民逐渐增加,在前任村书记严自力的联络下,印尼华侨何文金捐款10万元。接下来的几天,捐款的数字在增加,这条村道建成是指日可待。运用合力,正在改变着鑫康茉莉花专业社,改变着华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