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可关注

福建省社会建设研究会确定新的五年发展目标

发布时间:2018-07-30          作者:福建省社会建设研究会秘书处



图为:黎昕同志回顾研究会前五年的工作


福建省社会建设研究会于201748日在福州召开第二次会员大会。福建省社会建设研究会副会长黎昕同志在会员大会上,代表第一届理事会作报告。

黎昕同志报告从三个方面回顾研究会前五年的工作。

一是组织理论研究,办好学术论坛。2012年举办了“农村组织与农村社会管理创新”论坛,2013年举办了“城镇化与农民权益论坛”,2014年举办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与社会公平论坛”,2015年举办了“福建省社区治理创新暨三明市梅列区社会微治理创新现场会”,2016年举办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论坛”。研究会举办每次论坛,从选题到组织形式,从论文约稿到成果转化,力求做到务实创新。务实创新主要体现为有四个鲜明特点:(1)发动面广,论文有质量有数量。(2)以问题为导向,论坛接地气。(3)学术气氛浓厚。(4)努力促进成果转化。研究会成立伊始就关注基层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2012年下半年,提出了“加强社区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服务”的五年规划。2014年,根据党中央关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部署,研究会确立了加强社区微治理理论研究的重点方向,成为我省唯一专注社区治理研究的学术社团。几年来,研究会组织会员、专家深入社区开展调研,撰写了8篇论文或调研报告在《福建日报》、福建省委政研室《调研内参》上刊登,其中《关于城市新型社区建设若干思考》一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常务理事许斗斗、郑逸芳教授分别主编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与社会公平》、《新型社区理论与实践》两本论文集。常务理事吴宏洛教授5年来,承担了14项与基层社会治理相关的全国规划办、福建省规划办和教育部研究课题,其中《“医养结合”照护体系福建模式研究》、《社会企业:社区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创新动力》分别荣获2015年和2016年民政部优秀成果一等奖。研究会常务理事杨贵华教授长期专注社区研究,多次应邀参与全国性和地方性重大社区建设课题调研及相关政策咨询,发表多篇论文和研究报告,出版了专著,因贡献突出,被中国社区发展协会聘为专家委员会专家,并入选国家民政部第二届“全国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专家”

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服务基层社会善治。在广大会员的共同努力下,研究会经过几年探索,逐渐形成“三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专业与志愿结合、智库与社区结合)的服务善治的特色。理论与实际结合,就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理论联系实际,聚焦社区治理中亟需破解的难题,突显理论为社区治理现代化服务的价值。专业与志愿结合,就是创新社区治理不仅需要专家学者的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与专业方法,而且更需要专家学者具有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志愿精神,在本职工作繁忙的情况下,不讲条件不计报酬,完成研究会分配的任务。智库主动与社区工作结合,就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将地方党政领导创新社区治理的丰富实践,总结提升案例,从而推而广之。5年来,研究会在服务基层善治方面主要做了四项工作。(1)认真研究住宅电梯公共安全问题,实现课题成果向地方立法的转化。(2)认真开展社区微治理研究,建构服务社区治理的理论框架与工作网络。(3)服务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工作。(4)开展社区现代服务业调研,推动“尊严劳动职业精神”试点工作。

三是把握正确方向,加强研究会自身建设。201211月第一次会员大会提出,要把福建省社会建设研究会建设成具有民间性、民主性和规范化的社会组织。五年来,研究会主动契合社会发展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抓好自身建设,成效显著。2015年和2016年研究会分别被评为全国社科联系统的“创新型先进智库”和“先进社团”。 2015年被省民政厅确定为4A级社会组织。

会员是研究会的主体,只有紧紧依靠会员,研究会的发展才有基础。几年来,研究会尊重会员,依靠会员,民主办会:(1)主要工作和出台新的制度,事先征求会员、理事和常务理事意见;(2)及时向会员通报研究会工作、通报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决定的各类事项,通报研究会经费使用情况;(3)会领导经常与会员沟通,征求大家对课题调研和其它工作的意见;(4)研究会重点工作和重点课题,优先请会员参与。

建立健全研究会治理机制:(1)坚持集体领导制度,依法照章按程序,研究和决定研究会工作。五年来召开有会议纪要的会长办公会议15次,理事会8次。(2)充实和完善相关制度。几年来共制定完善了《章程实施细则》、《财务管理制度》、《印章管理制度》、《会员守则》、《个人会员入会程序》、《课题经费管理办法》。(3)坚持按照《会员守则》的规定,5 年来吸收18名新会员,5名理事退出研究会组织机构。

黎昕同志在理事会的报告中指出:五年来,福建省社会建设研究会认真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术社团建设的新路子,对办好地方学术社团有五点较深的体会。一是必须坚持理论服务实践的价值导向;二是必须凝聚和弘扬社会情怀;三是必须坚持紧紧依靠会员民主办会;四是必须坚持依法依规治会;五是必须积极争取各方支持。

黎昕同志在理事会的报告中指出:今后五年,研究会面临着诸多有利的发展机遇。随着不断深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维新战略,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基础和内容的社区治理的重要性将愈来愈突显出来,这为研究会理论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居民对社区良好人文生态的企盼,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日益提高,将为研究会服务善治,提供肥沃的土壤。这将极大地调动研究会组织相关专家学者,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从多学科视角概括提升社区治理的理论问题,形成有福建特色的社区治理理论体系的积极性。今后五年,相信福建省社会建设研究会在新一届理事会的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在研究社区治理理论上,将有新的突破;在服务基层社会善治上,将有新的建树;在自身建设上,将有更大的成效。   

黎昕同志在报告中对今后五年工作提出三点建议。



图为:与会同志认真听取报告


一是加强理论研究,努力打造有“八闽学派”特色的社会微治理理论。研究会在前五年研究和服务社区治理工作的基础上,以“治国理政与社区治理创新”为主线,制定《基层社会治理研究五年规划》(以下简称《五年规划》)。《五年规划》,既要具有学理依据,又要有“八闽学派”特色,并在资金上人力上保证分阶段研究任务的落实。

二是培育社区治理创新典型,扩大新型社区治理试点的影响力。建议从四个方面做好试点工作。一是制定系统的试点方案。二是建立社区联系点,尝试与高校合作选派社区治理试点专员,按照试点方案逐步推进。三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坚持正面宣传,坚持“重建社区人文生态百姓百业百事可兴”的价值追求,办好《百可网》和《百可关注》公众号。四在社区工作人员中建立通联队伍,积极宣传交流社区治理的新经验,及时反映新情况新问题。

三是提升研究会规范化建设水平,把研究会建设成“理论研究有建树、服务社会有业绩、会员爱会有活力”的新型学术社团。建议今后五年,研究会在自身建设方面,做好“家”这篇文章,把研究会建成“会员之家”,让年纪大的会员在研究会这个服务社会平台上享受新型养老的乐趣,为年轻学者联系实际、提升素养和成才成长提供良好服务。

 

              


(福建省社会建设研究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