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青春的旋律永远在盖竹村激荡
愿青春的旋律永远在盖竹村激荡
——大地之子项目专家在盖竹村调研侧记
9月24日,大地之子项目专家潘发斌、黄献光、林其华、陈劭平、林立鸿等同志,在大地之子邓享尧的陪同下来到盖竹村调研。
沙县富口镇盖竹村地处三明国家郊野地质公园核心区。专家们从沙县县城经过40分钟的车程,来到盖竹村。一下车,专家们顿时精神起来。他们不约而同地被眼前景象所吸引:整洁的水泥村道象一条绸带把幢幢农舍温暖地拥抱着,醒目的村部大楼、观景台、活动中心、在低缓青山的掩映显得那样恬静清新,眼前一片长势良好的越光稻在秋风中静候着专家们的观赏。
当专家们沿着村道走向小佑山景区时,沿途见到的是一件件有着鲜明农耕文化印记的景物,象珍珠一样散落在村里,有明朝的云庆庵、清朝的上新厝、清朝的墩子树、道教祭祀场所殊胜堂,沿着山道登上小佑山看到关公刀、仙人田等岩石风景,还看到有几组摄影爱好者在取景创作。
专家们回到村部时,不顾休息,马上与邓享尧等村干部们座谈起来。他们的思绪特别活跃,话题却十分聚焦:盖竹村农业资源比较丰富,农耕文化色彩比较浓,乡村旅游有潜力。然而,这个美丽的乡村,在城市化的大潮中,同样面对着避免边缘化的挑战。邓享尧等9个年轻人返乡创业,特别是邓享尧2015年当选支部书记后,展示出年轻人回乡创业,扭转盖竹村边缘化命运的魅力。这正是他作为大地之子的社会意义。专家们鼓励邓享尧把9个回乡创业的青年团结起来,运用现代理念,建设、治理和发展新盖竹村,为破解中国社会转型期“空心村”困惑,贡献“盖竹村方案”。
省人大农经委原副巡视员、天福基金会秘书长潘发斌,可谓是我省“老农村老农业”了,八闽大地的许多乡村都留下他的足迹。盖竹村的山水吸引了他,盖竹村象邓享尧这样回村创业的年轻人更吸引了他。他情不自禁地说,我主要是做农业农村调研和地方性政策法规工作的。农村走的比较多,包括一些山区。今天看了盖竹村,总体感觉不错,我是比较看好。首先,是人文这方面,嗯,就是青年创业,有村两委这么几个年轻人,是不得了的事情。我前不久刚刚从农村调研归来,如今乡村缺乏有文化的年轻人是十分普遍的。比如,有个村子好不容易选了一个女青年当支委,可是小学没有毕业,连笔记都不会做,后来她自己觉得不好意思,当了半年多支委就辞职。盖竹村这里有好几个很有朝气的并且也在外面闯荡过的年轻人,有事业心,非常可贵。紧接着,潘发斌结合省内其它地方发展农业产业的成功案例,向邓享尧等年轻人,提出建议,并主动亮出自己可以为盖竹村嫁接的资源。
专家们顺着潘发斌的思路,围绕着9个人年轻人在邓享尧的带领下回村创业,如何创业,如何发展产业的话题展开热烈的讨论。福建农科院智慧农业研究所书记黄献光,长期跟踪与研究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创新产品。他担任院宣传部长期间,组织过农业新科技新产品的宣传报道。谈起盖竹村能够发展的农业新产品滔滔不绝,比如彩绘稻田的背景区域生态种植,开发高山生态特种稻米作为旅游伴手礼及加工品。发展森林生态现代农业,利用盖竹主村的风水林,示范花菇增产菌新技术,利用盖竹村4000亩毛竹林和周边县域和废弃香菇等食用菌包,开展毛竹林下套种竹荪示范,利用小佑山及盖竹村周边生态公益林,套种多花黄精、萱黄花草(黄花菜)等道地中药材,结合森林氧吧、小佑山观景拍摄,建设神农本草体验之路,开发盖竹村药膳食品。
陈劭平、林立鸿两个同志赞同专家们的建议,支持盖竹村先农业产业后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他们认为关键在人与组织形态,关键在于把目前回村创业的9个年轻人有效地组织起来。于是,他们就这个问题专门拜访了沙县常委、富口镇党委书记赵振华。赵书记快言快语地说起自己的观点,事实上他已经给大地之子邓享尧在年轻人回村创业上的帮助,还通过各种渠道宣传邓享尧的事实,让他负责镇电商协会的工作。
(高 鸿 陈伟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