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亲情动车

阳光和煦 创新助残

发布时间:2018-08-23     来源:(三明市梅列区乾龙社区和阳光社工提供素材 福建省社会微治理研究中心立东撰写)     

每个城市都有数量不等的残障人员。社区照顾和关爱他们,是一件难度较大的工作。三明阳光社工服务中心创始人王姐谈到,社会现有的残障学校,虽然向少年残障人员提供了安全与健康照料,但保障是有限的。残障人员一旦离校或年满18岁后,许多家庭因无法全天侯照看他们,只能把孩子封锁在家或是让其“流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三明阳光社工组织依托乾龙社区,用社会企业理念,在居民小区探索出健康养老与扶助残障人员结合的服务模式。


让残障人员有成就感


阳光服务中心接纳社区内7名残障人员,日常有两名阿姨照管其生活(如吃饭,午休等),既充当生活辅导员,也负责简单知识传授,如画画、写字等,还有专业的心理老师负责残障人员及其家长的心理健康辅导。通过7年的努力与实践,阳光社工人员认识到残障的孩子,有劳动的愿望,可以在劳动情境下,愉快地生活。

于是,阳光社工们想到用简单的劳动产品,把残障人员的愿望与社会的关爱融合在一起的思路。他们的想法得到社会支持和认可。“自家坊”第一个成就阳光社工的创新探索。

“自家坊”是一位三明本土青年创立的手工艺品门店。他从浙江义乌购进初始材料或半成品,交由阳光社工辅导的残障人士进行简单加工。成品由自家坊回收后,部分利润反哺阳光社工。从小饰品扩展到鞋帽玩具,自家坊的产品种类愈渐丰富,残障孩子们也由此收获了劳动的喜悦。阳光社工还发起“节约生活、乐善助人、从我做起”的倡议,鼓励在校中小学生将积存的零花钱,用于购买残障人员制作的贺卡等手工艺品。对学生们来说,是一种捐助行为,而对残障人员来说,则是劳动成果被认可的成就感。

残障孩子们对劳动怀有极大的热情,今天糊月饼盒,明天贴商标,后天串粘珠珠,通过制作单件产品获得的收益虽然不高,但都认真享受每一次劳动的过程。阳光社工以开小会形式给他们发“工资”,让他们感受到跟普通人一样,有能力创造价值,并用赚得的“工资”支付部分伙食费。有的残障孩子们领到“工资”时,对家长说:看,这是我挣的钱!家长们很是感动,倍感欣慰。

目前,有13家企业与阳光社工建立了联系,为他们增强服务后劲注入活力。


小区里特殊“家庭”


眼前有3组照片。

第一组2张。一张是中景照片,照片上有10个人沿坐在普通的桌子边,其中5个身穿桔红色马夹的年轻男人,正在细心地用线串起白色或深色的小珠,另外5个穿海蓝色马夹的老龄妇女关切地看着他们劳作。另一张则是特写照。照片里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理平头身着桔红色马夹的年轻男人,正在聚精会神地用线穿着白色的小珠;坐在一旁的是一位头发花白脸色苍老的老龄妇女,她神情是那样的凝重,生怕眼前这个人的线头穿不过珠孔。多看几眼特写照,十有八九的人会认为,这是一张家庭母子照。

第二组也有2张。一张画面是,在小区半封闭的空间里,有两组人分坐在两张桌子边,认真地从眼前一堆绿色茶叶中筛选出茶叶梗。画面上的两组人物,还是如同第一组照片一样,年老的多数是身着海蓝色马夹的妇女和清一色身着桔红色的年轻男人。另一张特写照片的画面是,是一个老年妇女正在教年轻人如何挑检茶叶梗

第三组照片是单张,画面是一组人正在小区老年人简易餐厅里用餐。一个妇女正站起来,为对面穿桔红色马夹的年轻人挟菜,后者是那样专注且十分诚意地接受着这份爱。

这几组照片是阳光社工在小区里实施创新助残的鲜活记录。穿海蓝色的老年妇女是在社区养老的健康老人,穿桔红色马夹的年轻人是成年的残障人员。白天健康老人在小区活动时,就把时间奉献给残障人员,帮助他们劳动,与他们共进午餐,把阳光洒进他们的心田。

阳光社工们开展助残活动时发现,在乾龙社区里活动的不少健康老人。她们有为社区建设发挥余热的愿望。残障人员串珠子、贴商标、捡茶叶等简单劳动,需要有人给予指导和帮助,提升其“劳动质量”和参与劳动的成就感。于是,阳光社工的同志们,就通过其平台,把这两个特殊的群体结合在一起,让他们都取得心灵与劳动的愉悦。对健康老人而言,多了一个发挥余热的机会和丰富生活的内容,对残障人员而言感受到的,则是社会浓郁的爱。

随着岁月的推移,健康老人与残障人员感情日深,演绎了人间真情的故事:

2007年起,周阿姨和姚阿姨便开始照顾这些残障孩子,至今已有七年之久。在这七年的岁月里,孩子们从不适应环境、害怕生人、生活不能自理到自己搭公车来社区、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生活费,这其中的每一步变化,都离不开两位阿姨的悉心照料。

记得那是一个雨夜,社区工作人员基本回家了,而残障的苏丹妮还站在门口,迟迟不走。周阿姨看见了便问道:“丹妮,怎么还不回家?”苏丹妮哭丧着脸说:“妈妈上夜班,我一个人在家害怕。”苏丹妮是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母亲是一名公交车司机,上夜班是常有的事。周阿姨拉过丹妮的手,撑开伞便走,说:“别怕,和阿姨回家,阿姨家也是你的家。”一大一小两个人,就这样手拉着手,回到温暖的家。

有次,春夏交替之际,天气忽冷忽热,残障的吴丽云染上了流感,高烧几天不退,只得住院。吴丽云的父母为了生计,难以抽身,姚阿姨主动要求到医院陪护,照顾丽云。丽云在睡梦中,迷迷糊糊地喊了句:“妈妈!”姚阿姨红了眼,这句妈妈,便是最好的回报。

夜晚,残障人员带着白天的收获回到父母身边。父母为之喜,也为他们受到社会的关爱,感到欣慰。林雨的妈妈说:”今年夏天,雨儿的外公离世,剩下外婆一个人。雨儿主动回家照顾外婆。我当时的心情,用激动来形容是远远不够的。林雨从不能自理到照顾他人,曾经我是不敢想象的!但是现在他能做到,而且做的很好,我为他感到骄傲,更要感谢阳光社工创新助残,她们给我的家庭带来了希望!”





(三明市梅列区乾龙社区和阳光社工提供素材

福建省社会微治理研究中心立东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