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温馨的生活共同体
翁墩新一村地处于城乡结合部,与中心城区一河之隔。这里的冷清与城区的繁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低廉的房租与城区的高房价、高房租也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因此,一些农民工多选择在这里居住生活。翁墩新一村,位于翁墩社区北面,2003年建成,其中常住人口96户458人。翁墩新一村虽然面积不大,但每年新入住的农民工高达100余人,占居民总数的20%以上。
在社会流动加剧、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时代,如何使外地居民与本地居民和谐共处,携手融入成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正能量,这是城市管理和社区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由于各种原因,在各大中城市,外来居民常常被视作外来人口,被当作外地人,难以在当地扎下根来,形成社会融合缺失,存在“社会排斥”现象,给社区留下深深的裂痕。那么,翁墩新一村外来居民与本地居民的关系如何?外来居民与本地居民能够融合相处吗?
小区自管会帮助外来老人的故事
翁墩新一村19栋201室的张素英,是沙县人,今年79岁,身体不好,孩子们都在外地工作,家中只有她独自生活。性格本内向的张素英,加上是外来租客的身份,不爱在小区活动,平日里也没什么走动的朋友。小区自管会主任杜光锬,发现张阿姨家中清冷孤寂,常常一个人在家一呆就是一天,就专门安排自管会2名成员,定期到老人家中陪伴她,帮她处理一些家务。日长月久,张素英和小区自管会的同志成了知心朋友,并且性格也开朗起来,现在有事愿意主动请求别人帮助,马桶堵了、灯泡坏了,她都打电话到自管会请大家帮帮忙。张素英说,她很感谢小区自管会,感谢翁墩村的老居民,让她这样的外地老人感受到故乡老家般的温暖。
外来居民参与小区管理的故事
“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这是翁墩新一村入口处一块醒目的标识牌,牌中写到的“我”、“大家”不仅仅指社区内的原住居民,也包括流动到小区的外来居民。翁墩一村小区原居民和自管会的同志认识到,外来居民到小区落户是社会变迁和进步的必然,外来居民是小区的居住者,也是重要的建设者。所以,小区自管委在开展小区治理时,注意发挥外来居民的力量,在项目设计、活动安排上做到原居民与外来居民权利共享,义务同担。
“如今,小区有事大家就围坐一起商量,共同出谋划策,3年来小区居住环境越来越好。翁墩一村小区的变化,外来居民功不可抹!”这是翁墩新一村小区自管会会长杜光锬说起自治管理成效时的肺腑之言。
新一村小区内平日里车辆乱停放现象严重,车辆进出无管理,存在安全隐患。为了改善小区环境,加强小区管理,自管会单独组建新一村管理小组,各楼栋选出楼栋长作为小组成员,考虑到小区内有30%住户为外来人口,自管会要求小组成员中必须有30%的名额留给外来居民。新一村管理小组成立后,便开展入户征求意见,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商讨下,提出如下解决方案,即由每户出资500元安装小区出入伸缩门,在规定的区域划线停车,每位车主配伸缩门锁匙自己进出小区开关门,车辆每月收取20元停车费,并将该笔费用用作日后维护小区公共事务的经费。
小区内车辆乱停放现象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们感受到了原居民与外来居民携手共建家园的成就感,成为原居民与外来居民融合的润滑剂,外来居民有了被承认、关心、尊重的感觉,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小区建设当中,对小区的归属感、认同感明显增强。在小区的义务巡防队中,在拉丁舞、太极拳等8支文艺队中,劝说消除违章装修、违章搭建、毁绿种菜等行为的劝导队中,都能看到外来居民积极参与活动的身影。小区自管会定期组织本地居民和外来居民联欢、座谈、志愿服务等活动,不断促进邻里关系融合和谐。
社区社团组织为外地居民维权的故事
骆小伟一家3口从老家江西来到三明打工,夫妻俩人都是建筑工人。2014年因为一次意外,骆小伟在工地上砸伤了脚,可是企业却推脱不愿给予补偿。小区自管会主动联系翁墩社区农民工协会,配合协会内具有法律知识的会员到企业为小伟争取合法权益。最终骆小伟获得了全额医疗费用补偿。为了避免再次发生像小伟这样的事件,小区自管会主动配合社区农民工协会,为外来农民工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帮助他们办理了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险,免费查环及查孕、开具证明免除学校赞助费等等。
故事留下的启示
目前,很多社区外来居民与本地居民难以融合。这种状况,既有体制的因素,如户籍制度的门槛、用工制度的壁垒、讨薪的艰难等,也有城乡异俗、观念有别的因素。一个社区无法改变体制的大环境,但可以在社区内创造一个和谐共处的小环境。这就是翁墩新一村的实践留给我们的启示。
其一,社区组织是外来居民与本地居民融合的重要桥梁。社区是中国社会最基层的组织。虽然,它不是政权机关,但实际上它在行使社区居民的管理权,是政府机构在社会基层的代表。外来居民一到当地,首先是接受社区的管理。找社区的居委会办理暂住证,交有关管理费等。外来居民遇到困难时,希望当地政府及社区能够帮助。他们的生命安全、财产保障、子女求学等都指望当地政府和社区给予帮助。只要政府和社区组织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外来居民考虑,就能够拉近外来居民与本地居民的心理距离。翁墩新一村自治会不是坐等外来居民找上门来,而是主动地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为他们解决困难,细微之处见真情,促进外来居民与本地居民融合。
其二,平等宽容是外来居民与本地居民社会融合的核心价值。外来居民与本地居民冲突与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大多是因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文化素质及情趣不同造成的。填平他们之间鸿沟的主要途径是交往。但,交往要在平等宽容的基础上,才能健康展开。在社会生活中由于政治的、经济的因素的掺入,人们的社会地位是有差异的,是不能完全平等的,但人们在名义上、法律上的社会地位是平等的。一般来说,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社会地位较高的一方主导和决定着相互关系的进程和性质。在外来居民与本地居民的社会交往中,本地居民相对“强势”,是起主导性作用的一方。因此,本地居民主动包容是构成和谐社区的决定因素。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开展联谊活动、文化娱乐活动等是交往,共同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困难互助等也是交往。翁墩新一村积极为多形式交往提供机会和场合,从而增强了外来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两者之间的隔阂,就在日益热络的交往中渐渐消失。
其三:社会服务是融合的润滑剂。外来居民特别是农民工,与工作地居民融合遇到的主要障碍是就业困难而且不稳定、工资待遇低、社会保障不健全、子女上学难、住房困难、看病贵看病难等。这些因素影响了外来居民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影响了他们与当地人的正常交往,影响了他们对当地社会的评价和认同。因此,政府、劳动用工单位和社区要千方百计为外来居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为他们提供初级医疗服务、法律援助等,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翁墩新一村正是这么做的。因此,促进了外来居民与本地居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交流和互助,实现了良好融合。
其四:吸纳外来居民参与社区建设是增强融合重要途径。外来居民既是社区管理的对象,也是社区的主人,更是社区建设的有生力量。要把外来居民中热心公益、有威信的人员吸纳到社区组织中,以利于更加顺畅、准确地反映外来居民的诉求,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翁墩新一村自管会尊重外来居民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把社区当作新故乡,自觉开展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明市梅列区翁墩社区提供素材
福建社科院周道华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