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可关注

社区协商让文体活动更和谐

发布时间:2018-09-12          作者:陈 蕾 王玉东

案例背景概况

福建省奥体中心是福州市华大街道体育中心社区的驻区单位。每天到奥体中心健身活动的居民很多,最多时一天达到二、三千人次。有限的场所无法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体活动需求。近年来,社区运用协商的方式,化解矛盾,营造了祥和有序的环境,让居民群众心情舒畅地参加多样化的文体活动。

福州市华大街道体育中心社区成立于2001年12月,于2013年7月与国棉社区合并成中型社区,辖区面积0.4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62人。该社区最大的特点就是坐拥福建省奥林匹克中心(以下简称“奥体中心”)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奥体中心是多功能的体育场馆,占地约21万平方米,拥有一场两馆(中心体育场、游泳跳水比赛馆、体育馆)。其中,体育场占地约4万平方米,近2.3万个座位,是全省设施最完善、功能最全面的综合性体育场;体育馆占地面积104亩,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主馆为能容纳观众8000人的室内体育比赛和演出活动场所,训练馆可满足专业队伍训练的要求;游泳跳水比赛馆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5万平方米,是目前福建省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功能最齐全、国内第一流的游泳跳水馆。作为共建单位,奥体中心免费提供外围场地供居民使用,为推动社区文体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优越的基础设施条件。在全民健身进社区活动的推动下,体育健身氛围异常浓厚成为了体育中心社区的一大特色。社区目前拥有18支民间文体队伍(拉丁舞、太极拳、木兰拳、花样腰鼓、瑜伽、交际舞、健身操、篮球等),8个社区组织,每年参加锻炼的居民超过10余万人次。

居民高涨的锻炼热情和相对有限的活动场地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体育中心社区充分利用社区协商的手段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广大群众的健身需求。以奥体中心的体育舞蹈广场为例,每天晚上都有多支健身队伍在此锻炼,人员规模的日益壮大使得场地越发拥挤和局促,不时因此产生争执。社区陈秀华主任常常接到这类投诉,每每如救火队一般安排工作人员赶到现场了解情况,多方劝说调解,暂时平息纷争。长此以往,确实不胜其烦,于是决定通过社区协商彻底解决场地使用的问题。首先以社区党委牵头,召集共建单位奥体中心和警务室成立社区协商工作小组,陈主任组织以社区网格员和楼组长为主要成员的,共同商议协商方案,包括参与主体、步骤、方式等,并分工开展前期准备工作。接着,将协商议题和方案张贴在公告栏,同时发送到社区公众号、QQ群、微信群、物业群等线上沟通渠道,还专门组织人员到舞蹈广场进行现场宣传,解答居民的种种疑问,尽量让更多相关群众了解协商事宜并广泛征集意见。同时,社区花大力气对每支健身队伍的项目、人数、负责人、联系方式等信息登记建档,这项繁琐的工作耗时近一个月才完成,为协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社区牵头召集共建单位、居民代表、各健身队伍负责人等相关主体,数次召开社区共建理事会和协商工作会,多方听取建议、化解矛盾,最终形成协商意见并及时公布、积极落实。一是按健身项目为所有登记的队伍划定活动范围和使用时间,并指定志愿的场地负责人;二是由奥体中心向市体育局申请拨款重新修整场地、增加绿化、提供免费的声光设备,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三是由共建单位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派学生志愿为群众领操、领舞,并形成常态化机制,提升居民的健身质量。

上述协商意见落到实处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每晚奥体中心内,虽然健身人流络绎不绝,但井然有序,体育舞蹈、广场舞、棋牌、健身操、儿童玩沙等各式各样的活动形式各得其所,居民健身积极性大大提高,多样化文体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一支支健身队伍百花齐放、秩序井然,少了摩擦和争执,多了规范和制度,有任何变化或是新成立的团队都会主动向社区报备,由社区统筹安排。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许多人自愿承担起场地日常运作、维护的责任,减轻了社区的管理负担。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巧遇一位老人在给舞蹈广场周边的绿化带浇水,询问过后才知道,他并不是社区工作人员,只是经常在此健身的普通居民,每天主动负责开关灯光、音响,顺手也就把旁边的花花草草照料了。此外,社区每到节庆假日常常会举办文体活动,自娱自乐,不需要费钱费事地请商业团体前来演出,就能撑起一场精彩纷呈的群众文化活动。

这是体育中心社区协商案例中的一个。体育中心社区将社区发展规划、实事项目、公共安全等社区公共事务全部纳入社区协商范畴,坚持“有事多协商、遇事多协商、做事多协商”的三多原则,有效维护了居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该社区协商工作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组织保障有力。成立了以社区书记为组长、社区网格员和楼组长为成员的社区工作协商委员会,不定期深入居民活动中心,认真倾听并记录涉及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以及居民反应强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负责召集主持协商会议,对外发布信息,全程推动社区协商工作。

二是协商渠道畅通。为了实现信息的充分沟通反馈,社区创新协商载体,设立了形式多样的协商平台,如信箱征集、物业联席会、业主恳谈会、社区共治理事会等。物业联席会和业主恳谈会面向特定群体收集问题、沟通协商、反馈决议;社区共治理事会则由社区委员会、共建单位、居民、党员、两委代表组成,群策群力从不同角度为社区治理建言献策。此外,体育中心社区的社区协商工作还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高效性和便捷性,利用社区微信公众号、社区政务网、QQ群、微信群等互动交流平台,发布民生事项,发起网络投票,直接和居民实现无缝对接。只有不断建立健全社区协商网络参与机制,在减少组织成本的同时尽可能地覆盖更多目标人群,才能提高社区协商的效率。

三是协商程序规范。定期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居民区,收集汇总群众反映的问题和意见,形成社区公共事务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协商方案,明确协商时间、地点、内容及参与主体、具体协商方式等;向参与协商的各类主体通报协商内容和相关信息,做好协商前的相关准备工作;组织开展协商,围绕议题充分提出建议,形成协商意见;组织实施协商成果,向协商主体、利益相关方和居民反馈落实情况。

四是共建单位积极参与。在本文案例中,社区与奥体中心、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密切合作、协商共建,不仅获得了场地、器材和资金支持,还在解决问题之余锦上添花地得到了专业的健身指导,甚至在协商过程中把位于辖区以外但业务联系紧密的省体育局也发展成了共建单位。共建单位的积极参与,扩大了协商范围,提高了协商质量,也使社区的工作得到人力、物力、财力的外援与支持。

五是协商逐渐成为常态。福日小区整治改造是另一个社区协商的成功案例。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从道路改造、小区绿化、车位规划到路灯规格,事无巨细无都存在分歧和争议,但通过一次又一次协商,都逐渐达成共识,最终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出入有序了、道路通畅了、绿化覆盖面积增加了、车辆井然停放,居民面对改变都赞不绝口。在走访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社区协商拉近了管理者和群众的距离,大家对陈主任的满意度和信任度相当高,不时有路过的居民上来和她热情地打招呼、反映问题。如今,居民有问题愿意找社区协商解决,也愿意顾全大局服从协商意见,社区协商已经成为处理社区事务的工作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