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留守儿童的温暖家园
2015年9月,中秋来临之际,梅列区洋溪镇上游社区在镇文化站操场举办了百人做月饼比赛,活动的主题是“我们的节日·中秋——月饼圆圆 孝心满满”。参赛的团队中,40名留守儿童参赛特别引人关注。之后,他们通过邮政快递,将40盒亲手制作、带着中秋节的祝福和思念的月饼寄给远在浙江、山东等地打工的父母们,和他们一起分享节日的喜悦。
这一幕呈现了梅列区洋溪镇党政领导,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价值追求:让留守儿童快乐和幸福,让远方的父母能够感知孩子们正在健康成长。
梅列区洋溪镇共有留守儿童289名,占全区留守儿童总数的43.6%。洋溪镇中心小学在校学生423人,其中留守儿童135人,留守儿童占全校人数的四分之一以上。妥善解决留守儿童的诸多问题,成为洋溪镇基层社会治理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在梅列区领导的关心下,洋溪镇充分调动社会各类资源,多措并举让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使之健康快乐地成长。
营建留守儿童特殊家园
洋溪镇党委和政府根据学龄留守儿童数量多的现实情况,充分发挥学校在他们成长中的特殊作用,通过优化校园和完善设施等措施把校园打造成留守儿童的特殊家园。
洋溪镇先后投入60余万元,完成小学教学楼立面改造、宿舍楼改造和生活设施完善,有效解决了留守儿童父母无法在身边照顾,而临时监护人没有能力或没有精力照顾生活的问题。建立了“三房五室一基地”,即洗衣房、开水房、洗澡房、亲情室、活动室、心理健康咨询室、医务室、阅览室、劳动实践基地等。“爱心企业”在“六一儿童节”主动捐赠液晶电视、口风琴及图书等。镇卫生院开通了留守儿童绿色通道,坚持一年为留守儿童体检2次,并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开展健康讲座,为留守儿童提供营养指导。留守儿童寄宿生每年还享有免费生活用品十件套及营养早餐的福利。学校食堂完成标准化建设,实行“零利润”的学校供餐制,提供免费营养早餐,不断提高对家庭困难学生的伙食补助标准。
在落实日常生活保障的基础上,学校鼓励老师担任留守儿童的“代管家长”,做到“四多”:课堂多关注、课外多谈心、平时多家访、家校多联系,强化了留守儿童的日常跟踪教育辅导工作。洋溪镇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小组,协调综治办、派出所等部门,做好校园安全保障工作。每周五、周日安排“安全校车”往返于留守儿童的学校与住所,由当日值班民警负责校车安全隐患排查工作,防止校车超员、超载现象发生;在学生上学、放学重点路段安排民警坚持每日上、下课时间站岗巡查,确保学生安全。
在保障留守儿童学、衣、食、住、医、行方面无忧的基础上,学校注意培养留守儿童独立生活能力,使家长无后顾之忧。不少远在它乡的父母,见到自己孩子受到校园特殊的呵护,情不自禁称赞,学校真是我们孩子特殊的家。
让关爱之情溢四周
洋溪镇党政领导明白,保证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除了学校要发挥主阵地作用外,应当在社会营造浓郁的关爱氛围,让留守儿童象呼吸空气一样,感受到社会浓浓的爱。
洋溪镇开展政社合作,推动各方资源关爱留守儿童,承接起关怀、照顾留守儿童的社会责任。镇领导班子开展挂点“八个一”工作机制,每一位班子成员帮扶一名留守儿童,目前已有70余名留守儿童得到“一对一”帮扶照顾。此外,通过开展“春蕾女童关爱”活动,邀请市、区机关女干部和社会热心妇女担任“爱心妈妈”,传递温暖关爱。镇团委组建了23个年轻人参加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服务队,与留守儿童结对。在留守儿童生日、“六一”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组织留守儿童过“集体生日”和“集体节日”。在保证日常学习教育的基础上,常态化地组织举办丰富留守儿童生活的活动,建成600平方米的乡村少年宫,开设了二胡、陶艺吧、十字绣等21间教学专用室,组建由8名专业教师、10名特长教师组成的培训队伍,坚持每周开展活动3次,采用“兴趣+普及”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培训课程,为留守儿童提供才艺培训。为丰富洋溪镇留守儿童暑期生活,开展为期22天的“扬帆蓝之韵,点燃中国梦”留守儿童夏令营活动,活动邀请了仰恩大学17名师生、洋溪小学21名志愿者辅导教师参与,采用大班授课与小班兴趣小组相结合的形式,组织留守儿童参加户外活动、趣味游戏、陶艺班、美术班等活动。在六一儿童节,举办“六一节手拉手”活动,组织爱心企业职工陪伴留守儿童开展两人三足、背夹球接力赛、击鼓传花等集体游戏。这些课余活动的开展有效地帮助留守儿童开拓知识视野,克服自卑、孤独等心理问题。许多留守儿童在校表现优秀,获得国家级、省级的各类表彰和奖励。
搭建沟通亲情的连心桥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居两地。他们与父母沟通交流缺乏、家庭温暖缺失以及人际沟通能力普遍偏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洋溪镇通过增加设备、丰富活动内容和社会团体助力等,拓展了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渠道和平台,架起留守儿童与父母连心桥。
洋溪镇在学校,设立“亲情活动室”,配备8台电脑和2部电话,让留守儿童每月给父母写一封“亲情书信”,每周通一次“亲情视频”,每日打一通“亲情电话”, 让他们“身远心不远”,弥补了留守儿童家庭关爱、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缺失。此外,还在学校设立儿童心理咨询服务室,选配心理咨询师,跟踪关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还通过举办“体悟真爱、学会感恩、呵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专题活动,邀请留守儿童、监护人及志愿者共同参与,通过做按摩操、写感恩信、学手语等活动,教育他们体谅父母,帮助他们解开心结,使他们感到父母虽不在身边亲情却在心间。此外,还通过组织“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组织留守儿童在端午节、中秋节亲手包粽子做月饼,并书写感恩的信,寄给父母,送去节日的问候,拉近了留守儿童与在外务工父母的亲情距离,架设起沟通亲情的桥梁。
洋溪镇为留守儿童搭建沟通亲情的连心桥,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一方面,让留守儿童与父母亲情相通。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培养留守儿童对社会关爱之情。在重阳节活动中,他们组织留守儿童为老人洗脚、剪指甲、梳头、捶背,为老人献上感恩的爱。
(三明市梅列区政法委、洋溪镇提供素材
福建社会科学院孙璇整理撰写)
专家点评
留守儿童是社会转型时期特有的现象。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还得靠社会管理制度的改善和新型就业观的培育。好在制度改善之前,已经有人捧出滚烫的心。在中国,经济条件比三明市梅列区洋溪镇好的有的是,但能像洋溪镇这样真心实意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较为少见。洋溪镇党委调动社会各类资源,多措并举,完成当地小学宿舍楼改造和生活设施完善,并为留守儿童建立了“三房五室一基地”。鼓励班子成员和学校老师多关注多联系留守儿童,当他们的“代管家长”和“爱心妈妈”。还设立“亲情活动室”,为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信、通电话提供方便。这些点滴故事,足以感人。但我更看中这些事实背后的良心。地方党组织和当地学校的尽责与善良,两股正能量形成合力,社会就被温暖,祖国的下一代就被温暖。
本篇案例给人的启迪是:办法总比困难多。社会转型让一部分人,其中包括进城农民的下一代承受巨大的压力和痛苦,各方面的社会良知应当动员起来,去抚平那客观存在的伤痕。社区微治理可以且应当在这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让更多孩子的童年充满阳光,幸福成长。
陈劭平 福建省人大财经委副巡视员、福建省社会建设研究会特约研究员